多肌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神经系统免疫利妥昔单抗静脉快速输注中 [复制链接]

1#

利妥昔单抗是一种靶向CD20的单克隆抗体,能显著改善CD20阳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的预后。该药上市20多年来,在临床实践中疗效和安全性良好,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输注相关反应。按照标准的输注速度,患者第1次输注时间为4-6h,以后疗程的输注时间为3-4h。长时间输注造成了患者的长时间等待,影响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和生命质量,且治疗成本也相应增加。

不管是诱导治疗还是维持治疗,不同研究均显示出利妥昔单抗静脉快速输注的良好耐受性。静脉快速输注能缩短输注时间和门诊访视时间,减少对医疗资源的占用。利妥昔单抗90min静脉快速输注方案在国外已成熟应用,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推荐第1个疗程利妥昔单抗输注未出现输注反应的患者,后续疗程可进行利妥昔单抗静脉快速输注。我国也有研究证实了利妥昔单抗90min静脉快速输注方案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因此,基于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为了提高患者的就诊质量以及节约医疗成本,本专家共识推荐,对于首次输注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的患者,后续疗程可使用利妥昔单抗90min静脉快速输注方案。

预防用药

每次输注利妥昔单抗前应预先使用解热镇痛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和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对于90min静脉快速输注方案,治疗方案中的糖皮质激素应在输注利妥昔单抗前使用。

标准输注方案

第1次输注:利妥昔单抗标准剂量mg/m2,推荐起始输注速度为50mg/h;如果无输注反应,可每30min增加50mg/h,直至最大速度mg/h。后续输注:利妥昔单抗标准剂量mg/m2,起始输注速度可为mg/h,每30min增加mg/h,直至最大速度mg/h。

静脉快速输注方案

第1次输注:利妥昔单抗标准剂量mg/m2,推荐起始输注速度为50mg/h;如果无输注反应,可每30min增加50mg/h,直至最大速度mg/h。后续输注:利妥昔单抗标准剂量mg/m2。参照美国FDA说明书,利妥昔单抗配置浓度为1-4mg/ml。按照体表面积计算患者所需利妥昔单抗剂量,可将其溶于ml0.9%NaCl溶液中。起始30min以一定速度输注20%配制好的利妥昔单抗溶液,接下来60min以一定速度输注剩余80%配制好的利妥昔单抗溶液(总输注时间为90min)。

静脉快速输注适合人群

NHL患者在利妥昔单抗第1个疗程标准输注治疗中未出现3-4级输注相关不良反应时,在后续疗程中,可接受利妥昔单抗的静脉快速输注。

静脉快速输注不适合人群

(1)第1个疗程治疗的B-NHL患者;(2)第1个疗程利妥昔单抗标准输注出现3-4级输注相关不良反应的B-NHL患者;(3)心、肺、肾等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4)高肿瘤负荷患者:巨大肿块(长径7cm)和(或)高循环淋巴细胞计数(/mm3)的患者;(5)年老体弱或其他不适合静脉快速输注的患者。

输注相关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处理

在大多数B-NHL患者中,首次利妥昔单抗输注期间可能发生的输注相关反应包括发热、发冷、畏寒、恶心、瘙痒、血管性水肿、低血压、头痛、支气管痉挛、荨麻疹、皮疹、呕吐、肌痛、头晕或高血压等,也有发生致命严重输注反应的报道。依据年11月27日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发布的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CTCAE)5.0版对输注相关反应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其中,1级:反应短暂且轻微,无需中断输液,无需治疗;2级:需要中断治疗或输液且迅速予以对症治疗(如应用抗组胺药、非甾体抗炎药等),需要不长于24h的预防用药;3级:状况处理延迟[如未立即对症状予以对症治疗和(或)短暂中断输液],初始症状改善后又复发,需要住院治疗的临床后遗症;4级:危及生命,需要紧急治疗;5级:死亡。

患者输注利妥昔单抗前进行预防用药,静脉快速输注过程中的监护要求与标准输注相同。输注相关反应通常在第1次输注开始后30-min内发生,根据严重程度选择干预措施,可减慢或中断利妥昔单抗输注并予以支持治疗(如应用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支气管扩张剂)。当症状完全缓解以后,可以减慢50%的速度重新开始输注治疗(如从mg/h降低到50mg/h)。大部分发生非致命性输注反应的患者都能完成整个疗程的利妥昔单抗治疗。症状和体征完全缓解后,患者继续接受治疗很少再次发生严重输注相关反应。对于心肺功能不全以及循环淋巴细胞计数高(≥00/mm3)的患者需密切监测。

利妥昔单抗静脉快速输注的流程总结见图1。

执笔:*慧强、杨海燕、许景艳、吴俣、高岩

主审专家:马*、*、石远凯、吴德沛、*晓*、姜文奇、冯继锋、邱录贵、*慧强

顾问专家:管忠震

专家组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序):卜庆(广西医院)、马*(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双跃荣(医院)、白鸥(吉医院)、代喜平(医院)、冯继锋(医院)、石远凯(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医院)、刘丽宏(医院)、许景艳(医院)、*(医院)、岑洪(广西医院)、邱录贵(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医院)、沈建箴(福建医院)、宋玉琴(医院)、苏丽萍(医院)、吴剑秋(医院)、吴俣(医院)、吴德沛(医院)、肖建(医院)、杨海燕(医院)、杨顺娥(新疆医院)、杨威(中国医院)、杨瑜(医院)、张会来(医院)、张利玲(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张健(医院)、张薇(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医院)、邹立群(医院)、周*涛(医院)、周辉(医院)、姜文奇(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赵莹(广东医院)、高岩(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郭晔(医院)、聂波(昆明医院)、钱文斌(浙江大医院)、徐卫(南京医院医院)、徐兵(医院)、曹*宁(医院)、崔国惠(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慧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锦雄(广西壮族医院)、*晓*(医院)、*韵红(医院)、梁月雄(广东医院)、梁蓉(医院)、董敏(医院)、景红梅(医院)、彭志刚(广西医院)、曾辉(医院)、蓝海(广医院)、管忠震(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白血病·淋巴瘤年1月第30卷第1期

作者: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